为了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切实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纳入课程教学,促进中小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现将大连市教育局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及措施清单公布如下。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下发《大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落实中小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垃圾分类教育课程的通知》,切实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垃圾分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纳入课程教学,纳入德育活动,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家相关部委和省、市关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要求,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指导学校充分用好《垃圾分类教育读本》,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垃圾分类意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
1.融入学科教学。充分发挥国家课程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课程特点,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资源,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在文科类学科中渗透生态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意义,倡导节能减排、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中小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在理科类学科中创设问题情境,渗透生态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的原理与方法,普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知识。
2.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相关的活动内容。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安排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主题活动内容,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意识,增强学生的垃圾分类技能,推动学校、家庭、社区进行互动实践,扩大宣传教育范围。用好各地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课程,对本地区中小学生进行集中性、体验式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3.上好地方课程。辽宁省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或延伸,各学校要按要求开齐地方课程,开足课时。要组织师资认真备课,上好《人与自然》专题教育课程,并与学校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提高地方课程教材使用效率。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人与环境的常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环保行为习惯。
4.开设垃圾分类校本课。校本课程要围绕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校要利用部分校本课程课时全面开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垃圾分类教育校本课程。要安排师资,认真备课,与主题教育活动密切结合,创新《垃圾分类教育读本》使用方式,切实用好读本。
二、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德育课程
1.开展教育活动。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植树节、环境日、地球日等相关节日纪念日,利用升旗等仪式、班团队会等教育活动,利用科技节、读书节等校园节(会)活动,利用讲座、知识竞赛、书法绘画摄影比赛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垃圾分类主题教育。统筹各种活动形式,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使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持续化、常态化,做到“月月有活动,人人都参与”,使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入脑入心,形成行为习惯。
2.组织实践体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相关的探究活动纳入研究性学习,将相关社会宣传活动纳入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充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有关的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直观体验。
3.营造教育氛围。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校刊等多种途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优化校园环境,规范配置学校垃圾分类相关设施。强化校园垃圾分类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将学生落实低碳环保、勤俭节约行为以及执行垃圾分类行为纳入学生行为规范,纳入“三好学生”“雷锋式好少年”等评优评先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
4.协同家庭与社区。统筹安排学校、家庭、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推动学校、家庭、社区进行互动实践。适当安排垃圾分类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在家践行垃圾分类。通过致家长一封信、校园网、微信平台、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普及生态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知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等公益宣传活动。各中小学要配合当地街道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互动实践活动。
三、持续推进绿色学校创建活动
市教育局将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展2020-2021年度“绿色学校示范校”推荐活动,本次“绿色学校示范校”在已经获得“绿色学校”或者“环境友好学校”称号的学校中推荐。创建活动的重点工作内容包括:
1.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参观实践等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将教育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当地的、日常的环境相联系,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绿色发展。
2.施行绿色规划管理。在校园建设和改造中,结合当地经济、资源、气候、环境及文化等特点着力优化校园内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各类公共绿地和绿植搭配,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清洁化水平。建立健全校园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绿色管理制度,引入信息科技先进技术,加快智慧化校园建设与升级。
3.建设绿色环保校园。积极采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着重从建筑节能、新能源利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可回收垃圾利用、材料节约与再利用等方面,持续提升校园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
4.培育绿色校园文化。支持和引导师生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绿色生活主题宣传,对节能、节水、节粮、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行为发出倡议,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精心开展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粮食安全宣传周、森林日和植树节等活动,将绿色学校的创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青少年学生绿色发展的责任感,提高爱绿护绿的行动力,养成健康向上的绿色生活方式,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